原标题:深化烟气治理 高效协同减排降碳——2023年全国冶金烧结绿色低碳关键技术研讨会召开
为推广普及新技术、交流烧结工序节能减排降碳、绿色化、智能化等方面的创新技术,在“双碳”战略和超低排放要求下,降低烧结工序能耗,提高烧结烟气科学治理水平,促进烧结(球团)降本增效、绿色低碳协同发展,8月16日—18日,中国金属学会在芜湖召开了2023年全国冶金烧结绿色低碳关键技术研讨会。
会议由中国金属学会主办,芜湖新兴铸管责任有限公司、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环境保护分会、安徽省金属学会协办。
芜湖新兴铸管责任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畅游、中国金属学会副秘书长郝志忠在会上致辞,中国金属学会专家王天义出席会议并做报告。会议邀请首钢集团一级科学家张福明、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叶恒棣、中钢天澄副总工陈志炜、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范晓慧、中冶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烧结球团设计研究院院长张志刚、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院长龙红明、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李光辉等专家做报告。
中国金属学会专家李文秀、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环境保护分会朱晓华秘书长主持了8月17日上午的会议,下午的会议由中冶北方烧结研究院院长张志刚、首钢京唐副部长黄文斌主持。8月18日上午的会议由新兴铸管副部长魏瑞瑞、梅钢首席李和平主持。
高畅游副总经理在致辞时代表芜湖新兴铸管有限责任公司对出席会议的各位领导、专家、同仁表示热烈的欢迎。党的二十大报告说明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他认为,本次研讨会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双碳”战略和超低排放需求,为各企业搭建起交流烧结工序节能减排、绿色化、智能化等创新技术的平台,并将为企业降低烧结工序能耗、提高烧结烟气科学治理水平、促进绿色低碳协同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中国金属学会副秘书长郝志忠在致辞时表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高炉装备肯定会长期存在,有高炉就一定有烧结机,所以钢铁行业要基于现有的装备技术降本增效。广大科技工作人员研究新技术、使用新技术、发展新技术,为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此次大会大咖云集,相信通过这次大会交流,一定会互通有无,互相学习,互相提高,实现我们提出的高效协同、减排降碳的目标。
在报告环节,首钢集团一级科学家张福明围绕面向碳中和烧结工艺技术未来的发展做报告,他表示烧结工艺的创新必须从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出发,以高质量为发展目标,通过技术创新、工艺开发、产品提质、生产提效、节能减排等全方位着手,努力实现低品质矿石的高效高值转化,生产优质烧结矿。还需要注重烧结矿高温冶金性能的研究与开发,紧密结合高炉碳氢耦合冶金工艺技术创新,制备出适用于高炉富氢冶金的烧结矿。他介绍控制烧结矿复合铁酸钙(SFCA)的生成,能大大的提升烧结矿物理性能和还原性,大力推动厚料层烧结、烟气循环烧结、富氢喷吹等综合工艺,实现极致能效,减污降碳协同发展。他建议进一步关注烧结过程中多种污染物的协同治理和清洁生产,开发适用技术推动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叶恒棣总工程师做《钢铁流程碳污减排及循环利用关键技术》报告,他认为钢铁流程多污染物烟气治理的难点在烧结烟气。烧结生产碳污减排的主要挑战是固定碳供热导致碳污排放量大;颗粒物燃烧不充分;冷凝成矿温度梯度控制不合理;料层蓄热效应未得到合理利用。钢铁流程复杂固废资源循环利用对碳污协同治理意义重大,烧结球团工序及技术能发挥重要作用。
王天义专家做《关于烧结(球团)工序几项节能减排技术的认识》报告,他表示为实现超低排放,近年来各企业做了大量的工作,各种治理技术也在不断改善,一直在优化。目前已经很成熟的技术都能够达到超低排放的标准,但各种技术又都存在不足之处。各种技术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氨法脱硫存在氨逃逸的问题;湿法脱硫的水处理及脱白问题;半干法脱硫的脱硫灰处理和利用问题;活性炭脱硫的活性炭来源、颗粒物达标及安全问题;氧化法脱NOx不足及主管部门的认可的问题;活性炭脱NOx的问题与脱硫相同;催化脱NOx(SCR)失效后催化剂的处理和烟气加热耗能问题;活性炭脱硝和催化脱硝共同存在的喷氨带来的氨气逃逸问题等等。他建议通过技术创新将各种性价比相对优的技术集成应用,寻求能达到超低排放、不产生难处理的废弃物、将烟气治理成本一下子就下降的新流程。
陈志炜副总工做《烧结机头烟气袋式除尘与节能减碳降本分析》的报告,他表示,袋式除尘阻力虽然比电除尘高500Pa,但其设备电耗仅仅是电除尘的16%,所以综合能耗下降40%以上;节能折算CO2减排量、降碳量为1.048千克/吨矿,节能降碳率为54.24%,降碳效果非常明显;一次投资,袋式除尘器略高于电除尘器,但可以不上湿电,与四电场电除尘器+湿电相比,总投资所需成本低10%左右。烧结机头袋式除尘,除尘成本由2.81元/吨矿降低到1.92元/吨矿,降低13.7%,除尘脱硫脱硝合计成本从23.17元/吨矿降低到18.03元/吨矿,降低22.18%,降本增效显著。袋式除尘不仅减污,节能降碳成本优势明显。
范晓慧教授做《“双碳”背景下烧结球团智能控制》的报告。她介绍我国铁矿石消耗量大,2022年消费量为13.65亿吨,钢铁企业成本中原料成本占比高,近70%。合理规划利用国内外铁矿资源,对中国钢铁企业降本增效意义重大。她在会上围绕炼铁低成本智能配矿、烧结过程智能控制、球团过程智能控制开展详细报告。
张志刚院长做《绿色低碳烧结球团新技术与实践》的报告,他认为,烧结过程中铁物相不断发生明显的变化,物质流、能量流中其他物质形成副产物被析出,生产1吨烧结矿,废弃物超过4吨。他建议应该从钢铁全流程的视角,从源头控制、过程控制以及末端治理,多维度考虑钢铁行业的减污降碳工作。
龙红明院长做《双碳背景下烧结球团智能化模型研究与应用进展》的报告,他表示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缺少核心算法,会被“卡脖子”;AI发展陷入了拿来主义的怪圈等。在他看来 ,烧结具有多工序、强耦合、大滞后、非线性、高温度、高粉尘的属性,具有数据量大、信息系统多、信息孤岛等难点,需要以智能化手段赋能低碳冶金,推动钢铁行业信息化、智能化进程,助力钢铁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双碳”目标实现。他在会上还介绍了研发的智能化模型的应用案例,包括智能配矿模型、烧结矿化学成分智能控制管理系统、基于烧结过程稳定的均匀布料系统、烧结点火优化控制模型、脱硝喷氨优化控制模型、漏风率在线监测与诊断系统、机尾热成像分析系统、运动物料粒度在线分析模型等。
李光辉副院长在会上做《铁矿均质烧结》的报告,他表示提高料层高度是优质烧结生产的途径之一,然而当料高超800mm时,烧结存在严重质量不均、产率下降与节能不明显等问题,在生产实践中,超高料层烧结的有益效果难以发挥。液相成分的均匀是烧结矿均质的基础。对此他列出了影响烧结质量的几种因素,并介绍了提高料层均质烧结的几项技术。
随后来自高校、企业、研究院所等19位专家围绕烧结矿的生产、烟气治理、资源回收做报告。18日下午,与会参会代表一同参观芜湖新兴铸管展厅、烧结现场。此次研讨会是当前烧结(球团)新技术的总结也是烧结(球团)行业的科技“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