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有超过99%的养殖藻类产量由亚洲贡献,亚洲的藻类产量又有超过50%来自中国。海藻产业作为一项新兴的战略性产业,具有创新驱动性、全局长期性和关联带动性等基本特征。在碳汇生态工程、海水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海藻能源工程等领域具备极其重大战略意义。对于产业基础比较薄弱的海藻产业,专业的人建议,企业搭建技术服务平台,完善技术交流与转化机制,坚持多元化发展,提升海藻产品结构层次,生产高的附加价值产品,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海洋中丰富的海藻资源达1500余种,其中有经济价值的种类就有100多种。全球每年海藻生长量可达1300亿—5000亿吨,由于具有可再生性,海藻资源利用已成为当今全球热点和海洋开发的重要领域。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海藻养殖产量为3180万吨,占全球海水养殖产量的51.3%,市值超过113亿美元。几乎所有的产量(99.9%)都来自亚洲,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分别占全球海藻产量的1/2和1/3,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海藻养殖国家。
我国海岸线长,浅海面积大,海藻资源丰富、种类非常之多,价格低。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3—2020年中国海藻养殖产量一直上升,到2020年中国海藻养殖产量上升至261.51万吨,同比上升3.02%。
海洋作为地球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方面具备极其重大作用。大型海藻规模栽培是发展低碳经济、海洋碳汇渔业、实现碳中和及解决区域海洋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有望在海洋产业碳中和中起到“排头兵”和“领头羊”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张永雨表示,通过对山东近海高密度海带养殖环境进行深入调研和实验分析,海带养殖水体溶解有机碳中的58%以上为惰性溶解有机碳,其对微生物分解和光降解有着非常强的抗性,从而能够长久留存于海水中形成长期碳汇。
数据显示,农业的上涨的速度将受到耕地和淡水供应的限制,而海洋水产养殖是粮食生产中增长较快的组成部分(每年增长超7%),超过农业(2%每年)、畜牧生产(2.6%每年)和野生渔业(0.1%每年)。据发表在《Oceanography》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推测,未来的全球粮食生产问题能通过在沿海水产养殖场种植蛋白质密集的微藻来解决。
研究人员预测,到2050年,海藻水产养殖的全球产量将达到2.52亿吨,面积约为15733平方千米。这比目前的产量高6.6倍。在不考虑对海洋ECO可能会产生的不利影响的情况下,海藻养殖的假设上限估计为4800万平方千米。昆士兰大学研究人员表示,如果用海藻产品取代全球10%的人类饮食,就可能减少1.1亿公顷耕地的开发。海藻为陆地农业扩张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的替代方案,能够完全满足全世界对食物和材料日渐增长的需求。
随着藻类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逐渐被人们发掘与重视,我国出台了有关政策支持藻类产业的发展。《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培育壮大藻类产业,同时还强调了海藻对维护海洋环境和增强渔业碳汇的重大价值。
海藻富含蛋白质、糖类及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其价值大多数表现在食用价值、动物饲料、功能药品等方面,70%的海藻被当做直接食物或者蔬菜,25%的海藻作为原料加工成食品。
据统计,山东海藻加工以食品与化工加工为主,其中化工加工主要是提取碘、胶等化工原料;而福建海藻加工以淡干、盐渍等初级食品加工方式为主,少有化工用途。近年来,海藻产品研发集中于精深加工产品、功能食品、医药等高的附加价值产品,种类及用途越发精细多样,涉及食品、美容、医药等多个领域。
如以海藻为原材料提取的海藻酸钠,其是一种优异的海洋生物材料,可被大范围的应用于医药领域。但由于海藻酸盐的来源特殊、杂质种类多样、溶液黏度过高等障碍,超纯度的海藻酸钠的规模化制备十分艰难。“很多火腿肠中的白色物质其实并不是脂肪和肥肉,而是海藻酸钠,”业内人士介绍,海藻酸钠能够有效改善肉制品的品质,在肉类制品工艺流程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替代部分脂肪,降低约50%动物脂肪的用量。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我国较大的海藻产量为海藻加工业提供了原料基础和优势,而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海藻成分提取物与其他食品复配,现已逐渐应用于海藻食品制造业;海藻提取物同时可作为食品配料、海藻纤维织物、化学添加剂等,在海藻化工业内被不断精细和深化;海藻中富含的多种有益成分逐步被生物制药业应用,因此,以海藻为原料的食品加工、海藻化工(包括食品添加剂、化妆品、纺织纤维等)、保健品、医药、海藻饲料、海藻肥和农业投入品等产业的发展较为迅速,规模也逐步扩大,并形成以育苗、养殖、加工、出口全方位综合开发、潜力巨大的新兴蓝色产业。
海藻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如干海带、盐渍石花菜、干紫菜等产品,缺乏具有高新技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出口产品以褐藻胶、卡拉胶、琼胶等工业原料为主。其次,海藻产品虽然涉及医药、造纸、食品、生物肥料等领域,但是高端医用材料、先进印染工艺、高端功能性食品、新兴肥料、海藻化妆品,以及生物能源等高的附加价值领域涉足较少,导致低端产品需求不足,供给过剩,高端产品需求旺盛,供给不足。
海藻产业在前期高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新产品研究开发、用工成本、原材料供应、产品投入市场,以及市场推广方面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海藻产业资产专用性强,后期在资金回笼上见效慢,产品周期长,持续经营困难,时间长,投资风险高,无疑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另外,海藻产业作为一个较新兴起的产业,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海藻产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不强,市场规模小,未建立起完善的产业体系,导致行业标准不完善,有关规定法律法规不健全,海藻产品出口时易受到国际技术性壁垒限制。
“海藻全身都是宝。”河海大学海洋学院副院长赵哲表示,要提高大型海藻加工公司的产能、变革大型海藻产品和经济,发展海藻提取物、海藻肥等产业。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韩立民表示,针对产业基础比较薄弱这项弱点,海藻产业在前期更需要政府的牵引。围绕海藻上下游产业链,提供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创业培训服务、法律服务,以及相关优惠政策,吸引科研机构、技术转让机构、风险投资机构进入海藻产业,共享资源,相互之间加强技术与信息交流,降低经营成本,规避企业风险,提升公司成活率。鼓励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创业,为好的科研项目转化提供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承担国家项目和课题。有能力的企业、科研机构应当开展海外业务,吸收国外先进经验与核心技术。
在稳定自身优势产业基础之上,韩立民建议,企业要稳步追求多元化发展,在相关领域内,一直在优化产业体系,协调融合陆地产业,转移经营风险。以并购、重组等方式增强企业实力,以企业为主导,不停地改进革新,加大应用研发技术力度。延长海藻加工产业链,以国际市场为目标,开发海藻功能性食品、海藻化妆品、高端医用材料、海藻生物能源、有机海藻生物肥料等高的附加价值产品。
近日,上海市疾控中心称,为引导公众健康饮食,该中心研制的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在上海开始试行。据悉,该分级标识通过ABCD四个等级,指标数据包括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剂情况,从A到D级推荐程度递减,帮助消费者避开高糖...
食品标签玩“文字游戏”和“包装游戏”?生产日期难辨认,字密又小还被遮挡,翻看几遍都找不着踪迹;配料表信息存争议,标注“零添加”却还是含有添加剂……记者调查发现食品标签的标注存在诸多问题。 外包装的标签就是食品的“身份证”,上面记载着生...